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一年会员只需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

本文对《儒林外史》中关于周进的解读,可看作是愚之《红楼梦》“也”说系列的一个号外版。

《儒林外史》在关于周进的故事中也隐藏着有如《红楼梦》一般的离幻,其“一喉双音”笔法之独特而深邃,若细细品读起来,亦足以令我们叹为观止。

各位看官,您在坚持读完这篇小文之后,在对古代小说中的经典特类的欣赏水平上,或许又有一个新高度的提升。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重点提示:

范进的阅卷老师为什么偏偏要取名为周进?

王举人、顾老相公及其小舍人、梅玖与荀玫,他们与周进之间到底有何种深度隐写关联 ?

有关故事发生在“兖州”有何寓意?

我们都知道,《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桥段莫过于范进中举,也因此才长期被列入中学语文课本。但是愚以为,如果说范进中举是在用极具讽刺的笔法对封建科举制度带给贫苦考生奋斗一生的悲壮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直陈明写,那么,书中关于周进的经历则是对旧有科举中所隐藏的某些严重舞弊现象进行斥责鞭挞的深层暗写。

或者可以说,周进曾经的遭遇比范进更为不堪,更有难言之痛 !

这就是故事之所以发生在“兖州”之设,是以范进为雏形且用倒叙的形式去进一步暗写掩映周进,以免言辞太过尖刻招来口舌之不测。

其手法就像《红楼梦》中的故事发生在所谓“姑苏阊门”之设,去暗写贾家西府的“姑叔娼门”之隐——凤姐的姑姑王夫人与贾代善、贾赦之间的风流轶闻之事!

作者吴敬梓先生对周进的隐写,相比于范进之笔明里紬,更耐人寻味。背后更多的深沉则藏匿在那周进与王举人、荀玫与梅玖,直至顾老相公与顾小舍人之首尾的怪异情节之间,重点则是暗写了周进虽才学实力不凡,曾能多次在童试中考上秀才却被屡屡顶替而迟迟迈不出第一步的悲哀。

目前在网上对于此部分内容的解读,似乎仅仅只停留在周进的贫苦与迂腐上,并未对书中的诸多疑点进行较为深入又合乎情理的剖析,因而还是多少略嫌降低了《儒林外史》有如《红楼梦》在明暗之间“一喉双音”的文学欣赏性。

下面,就从书中的一些怪异情节和特别笔法入手,仅就第2、3回中的叙述为重点,对周进的暗写做一些新的解读,谨供各位看官审阅点评。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1、概述

在《儒林外史》中,周进老先生的学识之厚,是毋容质疑的。单从他在堂堂衙门里户总科提控家被聘为私塾,而且仅仅通过三年的调教,就使得其顾小舍人中了学,便可窥知一二。而雇主顾老相公的取名,也是暗示他家雇的家庭教师,原来已然超越了老相公的水准,其学识能力在当地应数为第一,因而顾老相公也只能被王举人称为“顾二哥”了。

然而,曾几何时,在此一方之地,顾老相公、王举人、顾小舍人三人都先后中了学,唯独周进自己60多岁了却仍是童生。

原来,有隐情。

在对塑造的典型人物周进取名时,粒民老先生就框定了这部分情节的脉络:正是他周进把顾老相公、王惠,直至后来的顾小舍人,都给搊进中了学,当了相公,也才有王惠后来的中举和进士。其表现手法,就是在明面上,似乎那顾小舍人是由于周进当了其私塾教得好才中了学,暗里则是小舍人顶替周进才中了相公,而对顾老相公、王举人则是通过舞弊的隐写,暗示他们也是分别先后顶替了周进才中了相公,具体展现形式则是通过梅玖对荀玫的“取名”实现的,更是通过周进录取范进的曲折过程展示无疑的。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才是王举人称顾老相公为“案伯”之深意。

而范进中举,则是通过明写展示,是周进把他给“搊进”去的。

因此可以讲,周进之名,就是暗用了“搊进”的谐音。

这便是《儒林外史》把范进的恩师取名为“周进”的特笔。

话却说,当时封建科举的选拔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是公道的,每个人无论贫富不管年龄,都有通过努力踏上仕途的机会,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再好的经也怕碰到歪嘴的和尚。不可否认,在具体执行的某些层面却也暗藏腐败,在一些考生学识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形下,是否是优中选优,谁可中榜,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赖于阅卷官的“主观”印象,这就为某些时候有个别官宦权贵之家的“捣鬼”留下了作弊空间,更别说极端人情下的严重“耍灯儿”。这样一来,就与申祥甫口中所谓的是否“敬了佛”“供了香”“献了油”扯上了关系,因而在“薛家集”闹出了一桩桩令人不齿的轶闻!

这就为书中有关周进的往事埋下了许许多多伏笔。其间影影绰绰的原委,且听我细细道来。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2、周进本该早就是生员当相公的暗笔

(1)被聘为乡下学堂的先生赴宴时遇到狗叫之隐晦

首先请看,当周进被顾家解雇后,又经夏总甲推荐被聘为薛家集的一群孩子当先生即将坐馆教书前,去应付专为他准备的饭局时,刚到了目的地申祥甫家门口,原文在恬淡漫叙中有尤为深沉又直截了当的一句铺垫:

直到巳牌时候,周先生才来,听得门外狗叫,申详甫走出去迎了出来。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看似对环境插叙的不经意一笔,却道出了重大隐情。

如何做解?

我们都有一个常识,但凡狗叫,要么是碰到了陌生人员,要么是久违了未见主人,才会引得一阵狂吠,以此暗写周进原本就应是“生员”,他才该是请客的做东之主。

《儒林外史》在这明暗之间信手拈来的手法之绝妙,是不是与《红楼梦》中的“一夜北风紧”(一夜伯封井)有一拼?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何止如此?《儒林外史》在玄幻与现实之间,更有《红楼梦》里那样的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荒诞甚至纰缪之笔,去讽刺鞭挞着科举中的那些丑恶现象,凸显其语言的幽默与犀利!

(2)“取过头名”与“不曾中过学”的对立统一

在乡甲里商量请周进当先生时,有一段最是令人费解的话,其前后明显有“矛盾”。然而,这才是揭开书中对周进深入隐写的关键经纬:

众人道:“......只是这个先生,须是要城里去请才好。”夏总甲道:“先生倒有一个。你道是谁?就是咱衙门里户总科提控顾老相公家请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进,年纪六十多岁。前任老爷取过他个头名,却还不曾中过学。”

试问:这位即将聘为先生的周进,既然前任老爷取过他个头名,为什么还没曾中过学呢?

正是这一句的表述,还引起了不同的解读:

——有的评书里讲,是他在参加科举的考试时,数场中只有某场得了头名,而不是整个考试总评第一,因此没中学;

——有的书上认为是夏总甲不懂科举考试术语,信口乱说;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有的则干脆认为就是前后矛盾。

从整个叙述,特别是王举人也说周进“曾考过案首,不差不差”的情节看,周进的确考过头名,未中是另有所隐。原来,周进的“中过学”,就比“进过学”来得肯定,论成绩必定是“中了”,但由于某种原因,没被录取。这种情况,在原书中有多种形式的再现。

其实,这“前任老爷取过他个头名,却还不曾中过学”一句,是故意带着的“模糊”与“矛盾”,其中隐着一个大秘密,那就是明里好像是在说前任学道取了他作头名,但却没中学,因此产生了修辞学中的纰缪,以此去暗写: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虽然周进在生员资格的考试中取了头名,但这头一遭,就被顾姓人家的给顶替了。因此,那位人家的才做了老相公;而周进就因此不曾中学。

这里的“取”,明上是“录取”,暗里是引用了“取代”之意,奥妙就是在此老爷非彼老爷之间,用了飞笔。

这样,在暗写看来就不矛盾了,相互之间就吻合了。

这样的“飞笔”,在《红楼梦》中却是屡见不鲜,其中特别隐晦而且重要的分水之墨,是在第94回贾宝玉在“马上”弄丢了“通灵宝玉”之后, 紧接着在第95回他的姐姐贾娘娘就马上快速宫薨——以此暗写曾经西府视为“真宝玉”的海棠花贾元妃,并非什么通灵宝玉,因为是贾赦之女,血统不正,重辱皇权,最终被打回原形,横着被遣返回府,直通向了贾家陵墓(回娘家省亲之隐),最终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假宝玉。在明暗双写之间不露痕迹的借境中,这“马上”,由空间跳跃变换到了时间,同时也进行了甄贾(真假)宝玉两个人物及其事件之间的切换。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3)学堂设在观音庵之意境

薛家集请周进当先生的学堂,办在寺庙里,似乎也是当时的一种选择,不违常理,但之所以如此作写,在《儒林外史》中,更有深意。原来——

观音庵:除了求子,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拜佛祈愿,进学顺利状元及第。

可是,对于周进来说,原本该“发”,“进学”当相公,却不料中途屡被顶名。虽秀才当不了,可学识不凡,因此才屡被聘为先生。可是在庙里教书,俨然成了和尚,直到60 多岁,还做了个“无发”之徒,暂且当一个食不果腹的孩子王,造成其前半生的悲催潦倒。因这位先生师出无名,因而便成了王举人嘲笑蔑视的对象。

这就有王举人走到周进教书的庙里来一句:

“原来是个学堂。”

隐喻周进是个“无发”之师!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也是申祥甫对和尚“发作”之笔的隐意。

(4)夏总甲与申祥甫的“亲家”关系之幽深

却说周进虽一时曾跌落至谷底,但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最终拿下了总试,中了进士三甲。因此才有“夏总甲” 一句:

“打紧又被这瞎眼的亡人在路上打个前失,把我跌了下来,跌的腰胯生疼。”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个撞到夏总甲的“亡人”,粗读正解以为是个流亡之人,也就是个氓流一类。其实,此处之所以称之为“亡人”,就是隐写的那个“王姓”之人,影射着他有鬼,更是个忘恩负义之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书中的王举人。正是他,在一番舞弊弄鬼之后,以不法手段,通过行贿买通考试官,顶替了周进,才进了学。由此迈出了关键一步。然而,他却还一个劲地贬损布施者——把他搊进的周进。

因此这个王举人才取名叫王惠。

正是这个“亡人”之笔的深意,令有些编辑觉得怪异不解,于是有了不同的版本,因而有的竟把此“亡人”改成了“忘八”。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那么,周进为什么被人顶替了?而王惠又是通过什么具体手段顶替了周进的?

—— “勤敬香,多献佛!”

而周进又为什么不进无发呢?

也是申祥甫所埋怨的那样:

庙里的“和尚”不识相,不愿把香烛点勤点,只把香油拿来自顾炒菜却“全不献佛”。正是这个原故,那和尚才——

撮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了水,在火上燎得滚热,与众人吃。

原来,这个申祥甫之名,影射的就是封建科举考试中也存在“深巷腐”,并非全是圣洁之地,因之才有儒林外史中的芸芸众生相!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也是书中一段 “耍灯”需与夏总甲商议的隐写:

荀老爹先开口道:“今年龙灯上庙,我们户下各家,须出多少银子?”申祥甫道:“且住,等我亲家来一同商议。”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

那乡里办私学的后台老板夏总甲,一看他那“红边的眼”、“锅铁的脸”、“油篓的衣”,就知道他官虽不大,但他那油乎乎的衣服,却都是揩了别人一身油的结果,他是个见利就眼红的主,谁要想“耍灯儿”不出几两银子献几斤油是绝对不行的,他虽然职务低下,可也算是个“铁面无私”的黑脸公人。不然,就枉做了“薛家集”(学家皆祭)的总甲。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而且,这耍灯儿喝酒时还必须:李老爹请客,桌子却得摆在黄老爹屋里,以免落得形象不那么“神圣”之嫌——道理就是李家人中相,红日头却落在了黄家人身上。

内中一人问申祥甫道:“你亲家今日在那里?何不来陪先生坐坐?”申祥甫道:“他到快班李老爹家吃酒去了。”又一个人道:“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着实跑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只是他老人家好赌,不如西班黄老爹,当初也在这些事里顽耍,这几年成了正果,家里房子盖的像天宫一般,好不热闹。”荀老爹向申祥甫道:“你亲家自从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再过两年,只怕也要弄到黄老爹的意思哩。”申祥甫道:“他也要算停当的了。若想到黄老爹的地步,只怕还有做几年的梦。”

因此,才有申祥甫与众人的一段对话,简单直接地揭露了其亲家夏总甲一伙人在新任老爷事务特别是“快班”料理中忙忙碌碌的那些纵横经纬。

原来,故事发生在“成化末年”的时间安排:就有“成话魔年”之隐。

(5)顾老相公不满意梁灝80岁中状元的噱头

周进一生的遭遇,可用梁灝的典故之虚实加以概括。

话说历史上真实的梁颢,山东人,23岁就中了进士,42岁就暴病而亡。而戏曲中演唱的梁灝,则是江苏人,科举连考不中,屡败屡考,但功夫不负天下人,终于在80岁以后中了进士。书中之所以点戏梁灝,就是在明暗之间双写周进的痛苦人生。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请看作者巧妙的语序排布:

落后请将周先生来,顾老相公亲自奉他三杯,尊在首席。点了一本戏,是梁灏八十岁中状元的故事。顾老相公为这戏,心里还不大喜欢,落后戏文内唱到梁灏的学生却是十七八岁就中了状元,顾老相公知道是替他儿子发兆,方才喜了。你们若要先生,俺替你把周先生请来。”众人都说是好。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讫。

之所以不知是谁点了梁灝中状元这一出戏,隐的就是这之后待请的周进,本应早在20多岁就该像历史上真实的梁颢那样一路顺风顺水,中了学,从生员,再到贡生,最后中进士。然而,由于周进自家的财力不济,人情不够,因而先是被顾家老主顶取了头名,这才是顾老相公刚听到梁灝戏文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因为触及了他当年顶替周进的忌讳。当唱到梁灏的学生却是十七八岁就中了状元的时候又转愠为喜,则是由于他儿子顾小舍人又中了相公,虽说也是他爸轻车熟路故伎重演所获,但在众人面前上还是可以说在周进的辅导下光明正大地获得的。

这就是为什么“顾老相公亲自奉他三杯,周进尊在首席”在明暗之间的双写深意。和尚吃了一箸牛肉面,就是暗写周进终究也不是“无发”吃素之辈。

3、顾小舍人中了学与王惠中了举的并写

书中第2回里,有不少重现和并写,都是用于周进童试拔得头筹但却未能中学的隐笔。

(1) 周进取过头名与考过案首的重复

前面在顾家聘他为西宾时曾提及过,对于周进来说,前任老爷取过他个头名,却还不曾中过学;在王举人造访办了学堂的观音庵时,又提及周进在白老师手里曾考过一个案首,在顾二哥家做馆,不差,不差!

从不同场景都重复强调周进考过第一名,却又不中,可以肯定地说,虽是相互矛盾,却均是事实,并且不止一次。若要究其个中原因,不妨从说话人中寻找被人顶了位的答案。

(2) 顾小舍人中了学时骑着老爷棚子里的马到家与王惠中了举人之后冒雨乘舟造访周进教书的观音庵之暗合

可能大家已注意到,书中在写到顾老相公的儿子顾小舍人中了学到家时,披着红,是骑着他爸的马。这是在隐写他家小舍人上一年里中的学,也是顶着本该是老相公的周进之名,才得以实现的。前面已经解读过,因为他爸这位老相公,就是顶的周进的头名取得的。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也是小舍人一考即中,其老师却屡考不中还被聘为私塾的深层缘故。

周进在他家,虽是教书先生,看似地位崇高,却是一介被人呼唤役使的家奴,犹如任意被人骑行的对象。周进的悲催之极,可从顾家从老到小,两代人都是顶他的名,才中了相公,自己却还是一介童生小友,得以印证。

而王举人造访观音庵,更有深意的是对他中举以后“回头看”的隐写。他也是并不羞于自己顶位的愧疚,更不感恩于对周进因此做出的不知情的无谓牺牲,反而尽是对周进不知长小的冷嘲热讽,对他舞弊获得的学位沾沾自喜,炫耀不止。

(3)王举人造访的时间、地点及行景之影射

请看书中的一段叙述:

却见上流头一只船冒雨而来。那船本不甚大,又是芦席篷,所以怕雨。将近河岸,看时,中舱坐着一个人,船尾坐着两个从人,船头上放着一担食盒。将到岸边,那人连呼船家泊船,带领从人,走上岸来。

走到门口,与周进举一举手,一直进来。自己口里说道:“原来是个学堂。”周进跟了进来作揖。那人还了个半礼道:“你想就是先生了?”周进道:“正是。”那人问从者道:“和尚怎的不见?”说着,和尚忙走了出来道:“原来是王大爷。请坐。僧人去烹茶来。”向着周进道:“这王大爷就是前科新中的。先生陪了坐着,我去拿茶。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那王举人应该早听说这观音庵已办成了一个乡里学堂,而且是周进当了先生,因此才准确叫船家停船到岸特意“到此一游”,以便在周进面前显摆一番。不过,他虽已然“上岸”,混入了“上流头”之辈,但比起其它显贵来,却到底还属资产小户之身。只是家里有一些银子,买通了地方考官,走后门得以通过童试,从此,才走向了仕途之路,这就是“船本不甚大,又是芦席篷”之隐。

这些就隐藏在对“气象”的描写中:

不觉两个多月,天气渐暖。周进吃过午饭,开了后门出来……周进见下雨,转入门内,望着雨下在河里,烟笼远树,景致更妙。这雨越下越大。

这王举人来访时,不觉“两个多月天气渐暖”之写,就是在暗示时值特殊的二月考试季。“周进开了午饭从后门出来,见雨又躲在屋里”,暗隐着把周进从后门里排挤出来的同时,又把王举人从“后门”迎了进去。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周进由于没家底儿,因此才“从后门出来”,只能躲着越下越大的“雨注”,也因而虽“有发”仍躲进庙里,活像一位“无发”的光头和尚。这就是王举人到庙里首先见到的是周进而不是和尚的影射之笔。只可惜,这位王先生最后陪了“坐”“被拿茶”(拿了查)。虽曾被雨露滋润过,但最终还是雨太大被淋了一个落汤鸡,提拎一个破箱子逃亡——此即“午饭”后之隐——舞弊终犯事!

如果说,这些隐写还不足以说明王举人参与考试的具体舞弊过程,那么他自己的表白便是准确无疑了。这就是书中最神秘的一段的深隐。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王举人的中举,则是通过换卷窃取了周进的 “知识产权”而“换圈”, 因此 产生了彼此间强烈的贫富反差的人生与鲜明的贵贱倒置的人品。

(4)王举人考试卡壳打盹却中了举的离奇怪异

书中的王惠中举成了王举人的作弊过程的实质性描写,是直接以王举人的自白开始的。

请看《儒林外史》这部写实小说中插入的一段最为令人不解的神话般叙述——

周进道:“老先生的朱卷是晚生熟读过的。后面两大股文章,尤其精妙。”王举人道:“那两股文章不是俺作的。”周进道:“老先生又过谦了。却是谁作的呢?”王举人道:“虽不是我作的,却也不是人作的。那时头场,初九日,天色将晚,第一篇文章还不曾做完,自己心里疑惑,说:‘我平日笔下最快,今日如何迟了?’正想不出来,不觉磕睡上来,伏着号板打一个盹。只见五个青脸的人跳进号来,中间一人,手里拿着一枝大笔,把俺头上点了一点,就跳出去了。随即一个戴纱帽、红袍金带的人,揭帘子进来,把俺拍了一下,说道:‘王公请起。’那时弟吓了一跳,通身冷汗,醒转来,拿笔在手,不知不觉写了出来。可见贡院里鬼神是有的。弟也曾把这话回禀过大主考座师,座师就道弟该有鼎元之分。”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对于王惠考中这段描写,到底是由他自己,还是别人,甚或是鬼神答的卷?有的认为只是王惠走鸿运,由于神助力的结果中了举;有的则干脆以“不知怎的”一句带过。若仅如此做解,就未能领悟出作者绞尽脑汁才体现出对科举中一些深层腐败现象进行讽刺与鞭挞的精髓之笔——其中的“鼎元”就含顶员之隐。这王惠中举,是《儒林外史》整部书中对举贤保荐考试中的舞弊现象最为直接而深刻的批判之写实,其文学表现手法只是由于受环境的约束而故意深藏隐晦。

其实,有王举人自白:既不是他作的,却也不是人作的——可知:是有鬼的,就是通过“捣鬼舞弊”做成的。这才有“贡院里鬼神是有的”和“五个青脸”之说!

怎么捣的鬼?就是通过朱笔(本来是为防止由原卷的笔迹或符号,辨识出考生,出现判卷认亲舞弊的现象,就先统一誊抄后再送判)作弊。具体到王举人,就是把周进的卷子抄录在了他王惠名下,他顶替了周进,因此周进落榜,这可从周进的“老先生的朱卷是晚生熟读过的”一句曲笔,可体味其隐。要不然,王惠既然中了举,其朱卷就得官方存档,周进此时还未中过学,更不是经过许多年以后中了进士才任职的什么学道司业,他怎么可能读到王惠考试的朱笔并熟记于心呢?分明是周进自己的答卷嘛!

这就是王举人自己说的“五个青脸”跳进来,中间一人,在他头上处了一个点——共同对王惠的人情上集体舞弊,包括大主考官“座师”跳进来点点儿圈定就“跳(挑)出去了”的行为。

至此,有的读者可能会问:难道事后就不有核对吗?

如各环节都这么实实在在奉公守矩,就无五个青脸舞弊之说了。这就是全部进佛的厉害!

其实,这王惠有舞弊旧习,在荀玫递交“丁忧”准备回家居丧时,却让他瞒住不报,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最后,王惠给荀玫2000两银子并一同告假回去,看似荒诞的一笔法,就是隐写王举人在还当初曾顶替了周进才进了学的人情债。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王惠的朱卷:是在讽刺他的原作卷子就像在猪圈里做出的一般臭!试想,他在考号里睡了一大觉之后,都临近收卷子的天色将晚之时,连第一篇文章都未曾做完,那文章还有法看吗?

原来,这一情形,在周进当了广东学道之后,也有类似行径的再次重现。那就是在判魏好古和范进的卷子时,也是做了记号,分别“点了个点”、“画了三圈”,把本来已“淘汰”的两试卷,再审过关,并把范进取了头名。与王惠中考相比,虽形式相似,但周进这样做法,不是违规乱纲,而是救世举贤。因为这两张卷子本来就不错 ,只是由于阅卷官的主观倾向“有所不同”导致首阅不过。其实,复审过关,更多的也是周进对范进、魏好古这类与他周进本人的同命相怜的成全之举。如果不复审,又得妥妥地被打入冷宫,这两个有非常文采的穷学生,就很可能一辈子就是童生,永无出头之日!

附带一句题外话:书中的“虽不是我作的,也不是人作的”这一离奇之语,好像令人费解,其实是承后省略语句,只是被省略的稍微隔得远一点而已。而有的评书节目由于不解其“有鬼”之意,硬说成“虽不是我作的,也不是别人作的”,就离谱了,就更为玄幻了。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试问,王惠考试睏瞌睡到天色已晚为何还能中举?

对其作弊手段的交代,则是巧妙地插叙在了在王举人登场之前关于梅玖与荀玫的一段“故事”之间。因为过于晦涩,这之间的关联影射,并未引起读者甚至专门研究《儒林外史》的专家们的关注。

4、荀玫与梅玖的故事就是对周进与王举人的伴写

本小节将进一步较为深入地分析周进与王举人、梅玖与荀玫之间这些神秘而离奇的故事背后所深藏的欲言又止的隐情。

对于王举人顶位了周进的实情,书中是通过另一对人物——梅玖与荀玫的“借代”描写去实现的。由此,作者把晦涩难懂的暗写变成了若隐若现的明写。

(1) 对梅玖与荀玫取名的刻意关联

书中的相公梅玖之名本就是“没就”的谐音,暗示他本身考试未过关。而荀玫的谐音就是“寻没”明里紬, 背后的隐意就是荀玫本来早就考取了,却在名单里找不到,这才有后来范进专门为他找卷子的段落。

此即梅玖做了相公,而又引得有小、老两荀玫之隐。

这是哪般呢?他们之间又是怎样关联的呢?

原来,荀与莓形近,莓与梅又同音,于是就有可能把“荀”念成“梅”,而玫与玖又形近,在“梅来掩去”、“一来二去”的作法之间,就可能把荀玫念成梅玖。这么取名,就是为了作弊一旦被查出,还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看花眼了,以便敷衍搪塞蒙混过关。

这就是梅玖对荀家小舍之人取名荀玫之目的。

原作者粒民先生之所以这样一番弯弯绕,就是在于把周进与王举人进行深度关联。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2)以梅玖取了荀玫之名暗写王惠顶替了周进之名额

再看梅玖、荀玫取名与王举人之间的巧妙取舍。

再说梅玖的玖和荀玫的玫,之所以两个人的名字都带王字旁,就是对应王举人的王姓。书中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姓名之间的关联,把王举人中举的过程,通过“送香油敬佛”笼络了考试中的相关人物,顶替了原本属于周进的名额。这也是王举人名“惠”的原由,影射他在科举中受到了“意外恩惠”。

梅玖之名,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影射他本人起初“没就”之外,还有隐写周进“埋没已久” 之意,这也是梅玖叫梅三相之名的深意:顾老相公、王惠、顾小舍人童试过关中了学,都是顶员于周进。因此,周进都应该是三次可做相公了,可是却三次都没曾中相。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才有:

正说得热闹,一个小学生送仿来批,周进叫他搁着。王举人道:“不妨,你只管去批仿,俺还有别的事。”周进只得上位批仿。王举人吩咐家人道:“天已黑了,雨又不住,你们把船上的食盒挑了上来,叫和尚拿升米做饭。船家叫他伺候着,明日早走。”向周进道:“我方才上坟回来,不想遇着雨,耽搁一夜。”说着,就猛然回头,一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周进又不好问他,批完了仿,依旧陪他坐着。他就问道:“方才这小学生几岁了?”周进道:“他才七岁。”王举人道:“是今年才开蒙?这名字是你替他起的?”周进道:“这名字不是晚生起的。开蒙的时候,他父亲央及集上新进梅朋友替他起名。梅朋友说自己的名字叫做‘玖’,也替他起个‘王’旁的名字发发兆,将来好同他一样的意思。”

这才有一系列谐音隐写 ,因而有了怪相:

王举人上坟回来:王惠从汶上县里回来(拜上);

不想遇着雨:不曾想就被沦着滋润了;

叫和尚拿升米做饭:周进“无发”,竟让人把生米做成了熟饭,已是无可奈何之事;

耽搁了一夜:因此耽搁了一爷(后来的周进老爷)。

——原因:

俺还有别的事:掩有王惠在朱卷与批仿之间,还有别的动作(作弊)。后来有了报应,真遇了“八王”之事,成了逃亡之人(亡人)。

《儒林外史》的谐音笔法如此之娴熟,是否与《红楼梦》不分高下?

不仅如此,还有大量隐写的信息需要重拾:

① 朱卷与批仿

这王举人在见到周进在批改小学生荀玫的仿写时,就回忆起了另一个与他同案已中的荀玫,就是在影射王举人在童试阶段,通过对周进那原卷的朱卷进行作弊,才考中了秀才,获得了考举的资格,可是原卷的周进却落了榜。于是,这王举人与周进就同梅玖与荀玫关联应对上了。这也是周进在王举人面前自称“晚生”而不得已的“自谦”尴尬之词。周进到底还是童生嘛!

这才是小学生荀玫才7岁之写,也才有梅玖的“小友”与“老友”之说。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② 小友与老友

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梅相公之所以在周进面前摆谱,就是因为他已“进了学”,成了生员,当了相公,而周进仍是一介“童生”,但他今天让周静“请上”,实际是“今日之事不同”:周进才是真正的老友,不光是年纪大,而且是学识高,资格老,虽没进过学,却应是老相公。因此,才有——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③ 两个荀玫

事实上,王举人的口中“两个荀玫”中那个大的,指的正是周进:他早就应该是已然中了举的老荀玫这位老友;可现实中,他却仍如童生小友小荀玫。

④ 两个都正月初一做梦考中会试

王举人笑道:“说起来,竟是一场笑话:弟今年正月初一日梦见看会试榜,弟在上面是不消说了,那第三名也是汶上人,叫做荀玫。弟正疑惑我县里没有这一个姓荀的孝廉,谁知竟同着这个小学生的名字。难道和他同榜不成!”说罢,就哈哈大笑起来,道:“可见梦作不得准!况且功名大事,总以文章为主,那里有甚么鬼神!”周进道:“老先生,梦也竟有准的。前日晚生初来,会着集上梅朋友,他说也是正月初一日,梦见一个大红日头落在他头上;他这年就飞黄腾达的。”王举人道:“这话更不作得准了。比如他进个学,就有日头落在他头上,像我这发过的,不该连天都掉下来,是俺顶着的了?”彼此说着闲话……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王举人正月初一做了个梦,梦见日 头掉在他头上,他和荀玫都考中会试;而梅玖也在正月初一做了个梦,梦见日头也掉在他头上,当年就飞黄腾达。可怜那个“小荀玫”周进,把别人“搊进”去了,自家只落得一个请客的空名声,王惠得倚,让周围人们彼此间说着一大堆闲话!

关键还是重复着的一个“顶”字,竟与前面的“鼎元”之隐不谋而合。

梅玖“顶着”,中了学;王举人却是“顶着天”,在中了举之后,又中了进士。只可惜梅玖梅三相没有真本事,靠“顶着”获得相公之名,在后来的生员考查中,只得了个四等,还是由于谎称是周司业门生才沾了光,好歹保了个三等“如常”没被挞责,之后学业却止步于此,最终没就。

这就是梅玖陪周进的安排。与其说是梅玖作陪周进喝酒,不如说是周进陪梅玖应考。由于周进没酒相敬,当然也就没就!

于是,才有“新”与“旧”的对比描写。

⑤ 新与旧

到了十六日,众人将分子送到申祥甫家备酒饭,请了集上新进学的梅三相做陪客。那梅玖戴着新方巾,老早到了。直到巳牌时候,周先生才来。……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紬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戴着新方巾的梅玖,只是新中了学的相公。然而周进虽是一身旧衣,却是一整身的官绅服装,俨然一位老相公。梅玖老早就到了,然而周进却是巳时才到。他周进才是该摆老资格的主儿。

原来,这个“巳时”,除了凸显周进到场的时间是特别地卡着点去的,与梅玖老早就到了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外,更是在借“巳”与“已”的形近,宣示周进早已该是相公了。只可惜,周进的衣衫都被人一个个“顶破”了。

这就是周进的身份设定为“令舅”之故,因吝啬只能依旧。他的外甥却叫“金有余”:小气只花小钱只能让他舅舅虽然长年寒窗,却只能当当客人,进到官府学堂考场转转看看,见识见识而已。这才有:

金有余择个吉日,同一伙客人起身,来到省城杂货行里住下。周进无事闲着,街上走走。看见纷纷的工匠都说是修理贡院。周进跟到贡院门口,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晚间向姊夫说,要去看看。金有余只得用了几个小钱,一伙客人都也同了去看;又央及行主人领着。行主人走进头门,用了钱的并无拦阻。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

看见了吗?连看门的保安都索要了小费才放行。看来,这贡院是该“修理修理”了。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5、 周进与范进及荀玫

范进的终身恩师是周进。通过范进和魏好古的阅卷批录过程看,如果没有周进的多次审阅,他们也许一辈子也中不了举。再从范进也做了山东学道之后,奉恩师周进之命,让其关照一下小荀玫,就可看出,当时的阅卷官乃至主考座师的自主权利有多大。

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做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

为了寻找荀玫,范进先是叫人在生员卷子里查,全然没有;然后再从落榜的童生卷子查,也没有;最终在已中了学的头名里才找到了。

您看,在这师徒之间,为照顾自己的学生,“寻没”是多么地无所顾忌!

这小荀玫已悄然变成老荀玫了,影射的正是后来的官老爷周进。

6、 周进见两块号板三哭的的根由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殭殭不醒人事。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这一幕,竟与范进中举得知消息后的情形高度雷同。

仅此一笔,就把周进与范进这一对师生的苦难,在虚实之间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为什么周进一走进贡院看见里面的两块号板,就撞到号板上昏死过去了呢?

这是在隐写他眼熟的情节。以“两块号板”影射他曾遭遇了的“阴晴 ”两待遇,因此不由得忆往情深,当年的一幕幕历历在目,不堪回首,也就是曾三次该中,却因不懂人情世故,不舍得敬佛,落得屡屡三次都扫兴而归,成了一位无名之相。这才有: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他才是一个曾经真正作陪的“梅三相”——三次都没中相。

有的读者不禁会问,周进在之前连童试都没过关,何谈在贡院哭三个号?

这里,是在利用贡院的“供”音, 以暗写周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供”着三个人中了相,更是为王举人做了人梯的底座。

同时也是在凸显,周进走上仕途,也必须“上供”。事实上,到最后也还是通过他外甥金有余的四位同事捐资200两银子,加上外甥帮衬其盘缠杂费,才求得一个贡生。又由于学识优秀录得卷首,由此才艰难地迈出了人生重大转折的第一步,以后一发不可收,中了进士三甲。以此与原来的“梅三相”之囧形成鲜明对比。

这就有他外甥金有余一句:

“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言辞平淡,意境颇深!

只是哪里有这一注银子?”

这就应和了王举人到周进教书的观音庙时“雨越下越大”的隐意:考学过程中为了人情,花费越来越大,贫苦家庭根本支撑不住,有很多人纵有学识本事也只能认怂!

小结:

周进一生的遭遇,原来就完全隐含在梅相公的“笑话”里——

梅玖道:“我因先生吃斋,倒想起一个笑话,是前日在城里我那案伯顾老相公家听见他说的。有个做先生的一字至七字诗,……”众人都停了箸听他念诗。他便念道:“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呆:不知考场潜规则的内情;

秀才:之前就本该三次以头名考取秀才,可都没被录取,更别说享受廪生之遇;

吃长斋:不得俸禄甚至补助,因此只能一直吃素,也没有进一步升考的机会;

胡须满腮:一直到六十多岁;

经书不揭开:里面的经纬往来,谁也不愿说出来;

纸笔自己安排:进学中的有关小费需自行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待明白之年,其好运就会自然到来。

这才是层层递进的阶梯句式之所隐!

其景况有如“何景明”之记的另解:

谈言微中,名士风流——在委婉的言辞之中,却段段切中要害,隐隐地述说着有多少本应成为学问高深文采飞扬的顶流志士之穷苦学子,都被一股股风气给刮得无影无踪了!

明里紬_明里紬_明里紬

文中图片普通下载自网络。如有不妥,一旦知会,即刻删除。

(本文作者唐本太于北京)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一年会员只需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