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永久会员只需88元(限时3天!3天后恢复原价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
修山,中国历史名山,距桃江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主峰海拔375米,滨资江北岸.清同治《益阳县志》载:“峻峰如削,卓立资滨,或以即为湘山,黄帝南巡所登”。远望修山,宛若仰卧少女,面目秀美。近观则见一峰耸立,形如裸女,人称东方维纳斯。
修山名的历史演变
修山又名熊湘山,湘山。《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黄帝登修山时,仰望山峰酷似熊耳维纳斯网红写真,俯视山麓与江水相亲相合,熊湘之名是黄帝当时一刹那间的极凝炼的形象语言结果。黄帝当时南巡走的是今修山西侧的轩辕古道,从修山西侧观察,山峰渐次变化,中峰与前峰随着观察者的移动以至完全重合,三个峰变成两个峰,酷似熊耳。《湖南通志》载:熊耳山在县西。益阳县(桃江原属益阳)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峰,如熊耳状,因以为名(《史记·封禅书》注);或又谓之熊湘山(旧志),修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史记黄帝登熊湘乃二山,一为熊耳,一为湘山,湘即修山(《一统志》)。湘山,应劭曰,在益水之阳(《汉书·地理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水陆交通条件的改善,轩辕古道随之废弃,人们见不到黄帝从西侧到熊湘的景象,却见三峰并立,便省略熊,直呼湘山。《汉书·地理志》保存了这一史料。湘山之名一直使用到唐代。
后由于社会交往频繁,人们发现湘山这个简化名与洞庭湖湘山同名,因此几番寻求一个具有纪念黄帝登熊湘的特殊山名,到唐朝末年,才以修山替代“湘山”之名。这一“修”字,可谓神来之笔,既描写了修山挺拔秀丽的自然风光,又别有内涵,因为《史记·五帝本纪》中论述“轩辕修德振兵”。可见这一名一字之用心良苦,表达了后人对黄帝登熊湘修德振兵的无限缅怀,自此,清代《一统志》和《湖南通志》均称湘山为修山。
修山是出美人的窝
熊湘山、湘山、修山这一山体名称的历史演变无不展现出这座神奇的山峦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至今修山流传着两个版本的动人传说,一个是神话版美人窝是修山的传说,一个是山寨版羞女化为青山裸女的传说。
神话版传说是女娲创造了修山美人窝。据传中国上古神话中创造人类的女神女娲,来到桃花江畔修山山峰下,美丽的风景使她心花怒放,于是便动手制作美人形。她从荷塘采摘莲藕、荷叶、荷花。用莲藕扎成七个人形骨架,牛脂涂上便成为肌肤,荷花贴面,荷叶作衣裙。然后,将他们安放在修山静养。七七四十九天后,便可成鲜活的美人。时过了六七四十二天,可是这几个人尚无水色。这时共工为争帝位与祝融相战,不惜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苍天裂缝,天河水倾泻,不周山似大海中的浮邱,一时天昏地暗。女娲只好将七个美人安排到桃江天井山上,自己去不周山补天。
补天之后的女娲,把七个美人接回修山,终因心力竭尽而殁,临终前挂念没有水色的七个美人,对她们说:我死后山下有股清泉流出,乃我体内之精华。你们以此去养育你们和子孙吧。七个美人畅饮修山水后都成长为天姿国色的美人。至今,桃江流传着:“喝了修山水,人人变得美”之俗语。不久,她们各自婚配,繁衍生息。她们的后代像母祖女娲一样,个个国色天香,倾城倾国,自此修山便成为天下闻名的美人窝。
黎锦晖先生就因为有一个美若天仙的修山女同学,而创造了《桃花江是美人窝》,成为天下流行的一首歌。桃花江美人窝,其实美人的窝在修山。
山寨版传说修山山体是美丽村姑的化身。在很久以前,资江边住着一位纯真美丽的少女,因为她性情温柔,为人腼腆,所以,人们亲昵地称她为羞女。羞女与一个勤劳的后生相亲相爱,正准备成亲时,后生为抵御异族入侵而应征上了战场,一去音讯全无。羞女思念郎君,常在江边望后生早日归来。一天,贪色的县官游玩至此,一见羞女,忍不住色胆包天,即上前非礼。羞女吓得转身就跑,县官哪肯丢掉这到口的美食,拔腿就追。追到江边,县官猛地一把扯掉了羞女的衣裙。羞女又羞又急,赤身裸体跳入了资江。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俄倾又云收雨散,风平浪静,羞女化成了一座青山裸女仰卧江滨,而县官则被冲到下游,变成了一块蛤蟆石。为了纪念羞女,人们又把修山叫羞女山。
著名益阳籍女作家叶梦,在1983年发表的成名作《羞女山》文中,用她那优美流畅的文笔、对化为青山裸女的美丽修山体态,作了写真的描述:
汽车离开修山镇,渡过资水,开上去县城的公路。我忍不住侧首向对岸的羞女山作最后一瞥。
蓦地,我惊呆了。对岸的羞女山,什么时候变作了一尊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少女浮雕?车上顿时起了一阵惊呼。同车的本地老乡告诉我们:只有从我们现在这个处所,方能看出羞女的真面目。
我擦了擦了眼睛,那斜斜地靠着山岗,仰面青天躺着的,不就是羞女么?她那线条分明的下颌高高翘起,瀑布般的长发软软地飘垂,健美的双臂舒展地张开,匀称的长腿,两臂微微弯曲着,双脚浸入清清的江流。还有,她那软细的腰,稍稍隆起的小腹和高高凸起的乳峰。在暖融融的斜照的夕阳下,羞女“身体”的一切线条都是那样地柔和,那样地逼真,那样地凸现,那样地层次分明:活脱脱一个富有生气的少女,赤裸裸地酣睡在那夕阳斜照的山岗。我似乎感觉到了她身体的温馨,看得见她呼吸的起伏。我祈求汽车开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使劲盯着不敢眨眼。我担心我眨眼那功夫,那“羞女”便会呼地坐了起来。
我被羞女全美的“体态”震慑了,心灵沉浸在一种莫名的颤栗之中。我感叹造化的伟力……
桃花江出美人,当地人说,不在桃花江源头,也不在屈原住过的凤凰山边,而在离县城十五公里的修山。无论是一丝不挂甜睡在江边的羞女,还是山脚下水灵灵的村姑,一个个是那样神形兼备,美丽动人。因此,修山被公认为是出美人的窝,凡是游桃花江的人,都要乘车坐船到“美人窝”里来,拜访羞女,寻觅美人,不到修山下观光,等于没有来过桃花江。
修山最早见证炎黄和天下
炎黄联盟据修山籍人士,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符鸿基著《黄帝登熊湘》(2000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考载:公元前26世纪末,华夏始祖黄帝逐鹿中原,与炎帝交手。阪泉一战(今河北省涿鹿县东),黄帝战胜,炎帝率余部迁至洞庭一带。为谋求炎黄联盟,黄帝挥师南下,渡湘江,入资水,到达修山。他十分看好修山的地理位置,因为修山处于湘西与湘中交界处,北靠洞庭西部粮仓,南有资水作天然屏障,给养便捷又宜于隐蔽休整,能避免与炎帝余部发生误会或冲突。他从修山西侧望修山,见其双峰酷似熊耳,遂给修山取名为“熊湘”,并将行营之地命名为熊湘。一个“熊”字,标志着从中原出征一路滔滔都是有熊国联盟的胜利旗号;一个“湘”字,则将他们带入由北而南会合众流奔赴洞庭的宽阔境界。黄帝以熊为图腾,以这个山名和地貌训诫、激励部属,坚定了这支正义之师统一南北,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决心和信心。不久,黄帝遣使臣风后赴长沙与炎帝结成友好。识大体的炎帝以大礼接待风后,接受了实现和平统一华夏的轩辕政策,表示服从中原帝命,“退而修德”。黄帝大悦,认为是托了熊山的灵气,从而天赐祥瑞与人君。他决定答谢天地之功,登熊湘山设坛主持祭天大典(叫封),继而在山麓凤麟港举行祭地大典(叫禅)。炎黄联合,薪火相传,发展到周代,以炎黄族系为骨干,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即后世的汉族。黄帝登熊湘山,首开我国多民族统一之先河,创立“和天下”,为以后创立泱泱中华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同治《益阳县志》载:“黄帝披山通道,南至资水,登熊湘……”记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修山地名大解密 见证黄帝登修山,实现炎黄联盟修德振兵创立和天下的最有力证据,是黄帝给修山周边留下的16个地名,至今仍沿用,可按序组读如下:
黄泥黄师,黄家黄旌,黄仙黄南,大观茶陵,
熊湘辕侯,辕侯凤麟,打卦虎形,熊家真龙!
这四言地名韵句,按方位从北到南依次是黄泥坳、黄师坝、黄旌洲、黄仙洲、黄南村。从中心地点黄家土往东,依次是大观桥、茶陵窝、熊湘山、辕侯山、辕侯泉、凤麟港。从中心地点黄家土往西,依次是打卦坪、虎形山、熊家村、真龙堡。若省去这些地名的最后一个字而进行朗诵,就像一首音韵铿锵的古四言诗。
从地名有序内涵联系来看,在炎黄文化研究有素的人士眼中,能察觉出这里连用黄帝简称地名6处,连用黄帝氏名简称地名4处,还出现了历代炎帝长眠地、又是阪泉战后炎帝榆罔最后归宿地茶陵地名,这些地名系列到最后以“熊家真龙”结尾,追其朔源,自有奥秘。
对修山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名逐一解读,就能初步领略黄帝登熊湘山时留下诸多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
黄泥坳:以黄字为头,冠黄帝简称(下同)。因雨后黄壤皆成泥,地处丘陵坳处而名。这是黄帝从西北方位进入熊湘山境的第一站。
黄师坝:因黄帝部队行进在丘陵下面的宽平陆地而名。
黄家土:因黄帝目极所辖土地而名。是熊湘山境的中心。在这个特定位置东望峻峰,就象一尊盘踞于江畔的巨熊,鼻梁西向,熊耳张耸,前掌刚劲直撑,后掌蜷曲于臂下,座落洞庭水系之滨(远古统称洞庭四水为湘,言水有所合之意)。黄帝在这里,见到了熊踞江滨的形象,正好合符中原酋邦有熊氏图腾,才激发他对熊湘山之命名,从而敲定了熊湘山封禅的计划。至于后人走黄泥坳到熊湘山的路线,因很少绕道黄家土,也就无缘见到熊的形象。这是几千年熊湘山考证未成正果的原因所在。但“因祸得福”,熊湘山文化遗产也因此减少了“鱼龙混杂”,而得以在整体上保持了黄帝文化的原型。
黄旌洲:因黄帝等待部队在黄家土架桥,便到洲上临江眺望,见周围黄帝旌旗招展而名。
黄仙洲:因江上小洲似人间仙境而名。黄帝因而选定于此编导《咸池》祭地乐舞。
黄南村:因该村坐落在江水南岸而名。黄帝计划于此接待封禅观礼的南方诸侯。
大观桥:架于黄家土与茶陵窝两岸小港之间的便桥。黄帝因见桥已竣工,便从江滨返回黄家土,登桥观赏。他看到此处地势非常开阔,眼观四路,目光远大,即景而名,更见景寓意,寄托着博大包容的气派,抚平阪泉战痕,展望炎黄融合变通途的深刻意境。
茶陵窝:为熊湘山下一大片平原,是黄帝接待茶陵炎帝榆罔、以及宣布赐封茶陵给榆罔之子的见证地。同时也是作为黄帝祭奠中华农耕文明奠基人炎帝神农以及炎帝部族列祖列宗的场所,还可作为宾祭南方诸侯的宴会场,故统以茶陵窝名之。藉此表达对历代炎帝的崇敬,寄托着黄家土与茶陵窝从此一桥永架,炎黄双向通融的崇高境界。
熊湘山:冠有熊国简称。因在黄家土地点才可视山状如熊踞江滨而名,是黄帝即景寄意,饱含着他关于有熊国图腾象征是熊、洞庭上源之滨的山形也似熊、熊湘乃天人合一的境界。熊湘山主峰,为黄帝封禅的祭天台。
辕侯山:取轩辕氏辕字而冠称(下同)是位于熊湘山除两只熊耳峰外的一小峰,是轩辕黄帝祭天后接见南方诸侯之地。
辕侯泉:因辕侯山下涓涓流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山泉,能供封禅时轩辕与诸侯共享而名。
凤麟港:位于熊湘山东麓,自然生态环境优雅,珍禽奇兽密集,黄帝确认这里是凤凰、麒麟出没之地,便以凤麟为名,彰显天与有熊氏封禅的资格,当即敲定遍请洞庭南方诸侯观熊湘山封禅之礼。
打卦坪:是黄帝由凤麟港返回黄家土时,因见小丘陵上随员正在打卦,占卜营地而名。
虎形山:因丘陵似虎状,黄帝令虎师驻守而名。
熊家村:冠有熊国简称。因村西、村南有十八峰起伏如龙脊,村北有虎形山拱卫,村东向着熊湘山,随员占卜为有天子气派的龙虎胜地,请驾驻营。黄帝令熊师为营卫而名。
真龙堡:这个山名不是黄帝自封的,而是南方诸侯于封禅和宾祭结束后,满怀对黄帝感戴之心,齐赴熊家村营地,簇拥黄帝端坐村西山上,接受朝拜,诸侯齐呼真龙天子,并树起“真龙堡”山名,将黄帝尊为炎黄氏族最古老的总图腾——龙的象征,而将十八龙脊背后的山呼为“舞凤山”,象征龙上凤下、龙前凤后,表示炎帝部族与九黎族、南方诸侯衷心拥护黄帝领导,永固炎黄联盟,服从帝命。从此,熊湘山与真龙堡、凤麟港与舞凤山,东西呼应,标志着炎黄联盟进入了融合发展的酋邦时代。
在语言丰富,但文字尚未定型、史书恨晚的年代,对于江南这种划时代的变化,黄帝精炼出这16个地名,要言不烦、切中实景、并饱含深意地记录了炎黄融合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诸侯回去传达贯彻部族融合、拥戴酋邦精神的载体,还作为代代传呼下去的历史地名备忘,唯恐后人“轻漫佚忽,无原察之意”,黄帝特于“黄”字和“熊”字后缀以“家”字,是示意有熊氏黄帝的自称,藉此挑明沿革、起源和归宿。
修山人文荟萃
修山,这座沉睡在资江河畔的历史名山,不仅山青水秀,神奇绮丽,而且文武贤达辈出,古往今来,不知受到多少贤人圣哲的青睐。其中楚狂陆接舆,农民起义领袖刘道美,主持设计我国第一面军旗的钟文璋,共和国将军颜达才、钟渭贤等,修山人演绎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
楚狂陆接舆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寻找治国之道,遍访贤能之士。来到楚国后,听说在资水之滨的修山住着一位叫陆接舆的高人,便亲自到修山拜访。
陆接舆,名通,字接舆,时称楚狂,桃江修山柳溪人。陆才高八斗,经纶满腹,耿直豪放。他蔑视王权,拒不为官,回到家乡隐居。深受世人敬仰。《高士传》载有陆接舆洗耳的故事。一次,楚昭王遣使聘他出山治理淮河,遭到拒绝,使者悻悻而返。妻子从外面回来,看见丈夫蹲在柳溪边洗耳,忙问何故?陆说,刚才听了朝廷使者的一番鬼话,听到耳朵都脏了,不洗去耳中污垢,岂能安睡?陆淡泊名利,愤世嫉俗,视富贵如浮云的君子气节,颇得时人赏识。后人为纪念陆接舆,称柳溪为陆溪。“陆接舆洗耳”之典故亦源于此。
孔子登门拜访这天,陆接舆正在茅舍看书。孔子坐马车,布衣长衫,头挽发髻,有书童马夫跟随。经家人通报,陆整整衣衫走出门,对着孔子唱起歌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而已,而已!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凤凰啊,凤凰啊!现在王者德行为什么这样衰败?过去的事情虽不可挽回,但将到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统治者快要灭亡了。”孔子听了一惊,觉得此公之言,不同凡响,切中时弊,洞察将来,很有道理。这人肯定是自己仰慕之人陆接舆。他连忙下车,拱手施礼,想与陆交谈。而陆接舆早就不满孔子迷恋游说、维护王权之举。这时,陆“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突然转背,隐身到竹林里去了。孔子只得扫兴而返。
《论语·微子》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就是孔子的学生们记述的这个典故。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道美 刘道美是桃江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清末益阳哥老会首领。桃江修山舒塘人,生年不详。他生活在太平天国时期,1864年7月,太平天国攻陷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后,各地农民起义仍此起彼伏,刘道美顺应时势,以汉寿军山铺为根据地,聚众拜哥老会,活动在汉寿与桃江两县群山交界处。同治十年(1871)5月18日,刘道美聚众军山铺正式起义。
5月19日刘道美率义军百余人,头裹红巾,风驰电掣来到益阳城下,很快夺取了县城,县令仓皇逃走。义军烧毁县衙,冲进监牢,释放囚犯,烧毁厘金局,没收当铺,当地民众纷纷响应加入义军,后因清游击军大举围攻义军。刘道美便放弃益阳县城,转入汉寿县境,整顿队伍,扩充军备。6月1日,刘道美率军攻克汉寿县城,烧毁巡司署办公厅数处。清政府闻知大为震惊,立即派重兵对义军围追堵截。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道美只身逃走,隐蔽在临资口、白马庙等处。1871年冬,刘道美与他的父亲先后被官府缉拿被捕,解至长沙杀害。一个地方农民起义军首领刘道美敢于与封建朝廷分庭抗礼的故事,就这样被历史传颂下来。
主持设计制作并第一个举起我军第一面军旗的钟文璋在井岗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一面军旗,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面军旗,参加设计制作这面军旗的共有4个人,而主持这项工作的是桃江修山人钟文璋。1927年9月初,中共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起义。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统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1军第1师。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贲民任副师长,钟文璋任参谋长。下辖3个团:第1团团长由钟文璋兼任,第2团团长王新亚,第3团团长苏先骏,总兵力5千余人。师部和第一团指挥所设在江西修水县城。这是我军继南昌起义后组成的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力量。
据肖克、何长工著《秋收起义》记述,为了作好秋收起义前的准备工作,9月初的一天,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部奉前敌委员会之命设计制作第一面我军工农革命军军旗。师部参谋长钟文璋根据师委会决定,命令师参谋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抓紧时间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样式。为使旗帜完美体现工农革命的内涵,在钟文璋的主持下,何长工首先画出草图提出了设计方案。经过他们4人反复讨论修改,终于设计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样式: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星内嵌交叉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靠旗杆一侧旗幅的白布条上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样式确定之后,由钟文璋和师长余洒度最后审核并决定连夜赶制一百面。裁缝出身的班长张令彬等人购买了布匹,修水县总工会委员长徐光华请来了裁缝和会针线的妇女,一面面红色的旗帜、一条条红色的领带、一个个红色的袖套在飞针走线的手工制作中做成。
1927年9月9日,驻修水县城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团官兵,全副武装来到县城紫花墩操场集合。接着,配合军事行动的200多人的农民自卫队押着8个五花大绑的土豪劣绅和反革命首恶分子来到操场,并进行了镇压。随后,修水县党组织负责人樊策安率领农会、工会负责人以及数千群众簇拥着县农民协会、县总工会的招牌,敲锣打鼓进入了会场。
队伍集合完结之后,余洒度师长作了简短的动员讲话,庄严宣布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誓师起义。
接着,举行授旗仪式。余洒度师长将工农革命军军旗,庄重地授予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钟文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指战员高举鲜红庄严的军旗,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红色的军旗成为秋收起义部队的重要标志。1958年9月5日,何长工在解放军总直机关马列主义业余大学作报告时说:“这样,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就成立起来了。在中国,在东方,第一面革命的红旗打起来了。”
钟文璋,别字迎峰,1904年1月21日生,桃江修山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毕业后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科员、宣传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排、连长。1927年6月,任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属中共叶挺领导的部队,时与著名桃江籍红军将领张子清同属警卫团)。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暴动,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秋收起义后的第三天(1927年9月11日),钟文璋所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一团在金坪圩遇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后,部队损失惨重,而钟文璋本人则脱离部队,潜回长沙。1928年春节后,钟文璋重新投入国民革命军营垒,被授予少将军衔。在1930年的蒋冯阎大战(又称“中原大战”)中,钟文璋在河南前线负伤,因伤势过重,于1930年6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26岁。
钟文璋是我军军史上的一颗过眼流星,是我军历任总参谋长中继刘伯承任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的我军第二任参谋长,由于他在秋收起义后失踪,后有脱节行为而鲜为人知。
桃江中学的摇篮——湘山中学 1943年,日寇铁蹄蹂躏湖湘,武汉失守,长沙血战、厂窖惨案,血雨腥风,益阳县城也相继沦于日寇铁蹄之下,甚至熊湘山麓的舒塘也遭到敌军骚扰。修山方园百里众多完小毕业生,负笈无门,求学无望,教育陷于灭顶之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修山儿女痛心疾首,日夜酝酿救亡图存。僻居修山的钟靖民、钟风、钟瑾先生,目睹国家艰难,深感非启智富民不足以立国威,而启智富民莫快于兴办学校,于是奔走呼号,募集水田千亩,山场万亩,假钟氏族学日新小学旧址,创办私立湘山中学。
1944年秋,湘山中学开办招生。1946年经当时省教育厅批准先行开办,1948年经原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
初创湘山中学立校信条为“亲师、睦友、敬业、惜物。”校歌词为:“修山高兮资水深,新知迪我灵襟;锻炼体魄兮常奋发、苟新日新又新;不泥古兮不拘今,学业与时俱进;修山高兮资水深,见我湘中精神。”
湘山中学教学班底十分雄厚,教员大多毕业于中外名牌大学,如薛士堪、崔玲、周光、钟间、蒋光骧、徐广德,崔运乾等等,他们都是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献身事业,赤心报国之心特强,是湘山中学奋发向上,严谨勤奋校风之滥觞。
1948年8月,益阳解放,钟瑾先生出任董事长,钟月秋先生继任校长。1950年,郭兆初先生接任校长。1951年还开办了高中。
从1944年开办到1952年转公立学校,十个年头,该校毕业学生616人,招高中2班,学生71(未毕业)。在解放战争巨大胜利的鼓舞下,出校的青年学生欢欣鼓舞,大批参加了革命工作。还涌现出了2位修山籍共和国将军,一位是曾担任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少将副院长的颜达材,一位是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少将政委的钟渭贤。
1952年5月,湘山中学被接受为公立学校,改名为桃江县立初级中学,1954年春迁至桃江县城桂花园,后来发展为桃江县第一中学。湘山中学的原址又办起了桃江县三中。
在战火硝烟中,湘山中学的师生员工们,一致怀着对轩辕的浓厚情感以及救亡图存的坚定意向,迎着抗日烽火,艰苦奋斗,发愤读书,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又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以后,桃江县从益阳县析出,湘山中学也就成了桃江中学教育的摇篮。
湘山中学座落在修山之巅的轩辕台下。仰望轩辕台上,白云悠悠,轩辕台下,满山苍翠,山花似火;校园内古树盎然,百花吐艳,弦歌不绝,鸟语花香。抚今追昔,神往遐思。原省政协主席刘正曾为湘山中学命笔赋诗,以勉后人。诗曰:
“湘山有幸觐轩皇,迎面桃花吐异香;
更喜今朝诸学子,勤功立志谱新章。”
修山风景探幽
修山风景如画,景点遍布,除修山自身魅力外,这里的风光仍处于一派原生态状况,尚待开发。
修山人文景点有熊湘揽胜、轩辕古道、轩辕台、轩辕场、黄帝行营、陆溪隐地、湘山夜读等名胜。自然景观秀丽奇特,有十景之称,即:美女晒羞、凤林晓月、辕猴甘泉、清波晚钟、舞凤夕照、官厅涛声、柳溪春汛、草岗鸣犊、黄竿清幽、荷塘月色等,更新添了竹海、石溪等许多新景点。这里特重点介绍轩辕祭天台、轩辕祭地场、陆溪、明灯山、樟树潭、修山平湖景点。
轩辕祭天台 由修山南麓的猿猴山拾级而上维纳斯网红写真,便到了修峰轩辕台(现微波塔基址),站在轩辕台上,一览众山,视野开阔。四周皆为名山,北系金牛(汉寿县金牛山),南峙浮丘(今为佛教圣地),西望九岗(九岗山),东毗会龙(会龙山)。群峰众岳,修山居中。回眸雪峰(雪峰山)走黔贵,放手资江入洞庭。山水拥抱,唯斯独尊。这山顶,呈圆形,有较宽的地面,直径约80米。山体为坚硬的青石,不易风化。山顶有一层薄薄的泥土。靠平台的北边,有一道用泥土筑成的半圆形围垛矮墙,据《史记·封禅书》考源,矮墙当是黄帝祭天设明堂的遗址。到了唐代中和年间,道教选址祭天台建有一庙宇,同祀黄帝与老子,名为修山祠,自此,熊湘山就叫修山了。后庙宇拆至修山西麓山窝平地,直至1949年废除。1995年,有关部门在祭天台遗址建了一座微波塔,塔基后平台仍为轩辕祭天台遗址,可供后人凭吊。
轩辕祭地场 位于修山山麓东侧的凤麟港口的一座园山丘,高10米,长40米,宽20米,低层为坚硬的青石,中层为黄石,小丘是当地一道雄伟的关山,也是凤麟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条港的静态像一条卧着的龙;港水依港弯绕流,注入资江,其动态则像一条舞动着的龙;而祭地场小丘则像这龙口里含着的一颗宝珠,呈麟凤呈祥之势,加之小丘两旁有青山拥抱,活水环流,又处于坐北朝南位置,这一切意味着坐镇北方,统一南方,四方部落归顺。这里又是古时凤凰麒麟等祥禽瑞兽荟萃之地。百鸟齐鸣歌帝业,万民归顺向中央。选址于斯,轩皇认为是他统一天下,安抚万民的天降吉兆。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择吉月日,虔诚地祭祀土神。后来,虽然轩皇班师回中原了,但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但不叫“封禅”,叫“拜土地”,当地农户每当新谷上场,第一餐米饭要盛一大碗,插上三支香来敬奉土地神。如果连年丰收,还会自愿筹集资金请道士设坛打醮,祭祀土地神。
陆溪 即修山之柳溪。为“楚狂”陆接舆隐居之地。据清善化(今望城)进士孙良贵《楚南水考》载:“书堂修山之陆溪,为接舆修道著书之处。”今修山下首有舒塘(即书堂),上首有柳溪,陆柳近音,故柳溪即古代陆溪。此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明灯山 明灯山位于修山镇三官桥西北部凉水桥村,海拔324.3米。据县志记载:“昔有一僧飞扬常德,每夜望见灯光闪烁,寻至此,遂挂锡焉。”相传明朝时,唐、钟、贺三姓献山捐款,在山上修建一庵,庵内设佛殿,泥塑木雕,立各种佛像。斋僧数人,每日敲钟念佛,从此求佛者甚多,山地增色,庙宇兴盛。庵前竖立高柱,耸立半空,夜晚悬挂明灯,名曰“天灯”,远近可知,故名明灯山。
明灯山与修山打鼓仑一脉相连,当地俗话说:“羊犄漯出兵,常德城起火。”不外乎说明它们的地理意义。在明灯山上,居高临下,能遥望四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明灯山,山势挺拔,群峰环抱,林木茂密,资源丰富,盛产竹木。解放初,庵被毁,今遗址尚存。
樟树潭 位于修山镇许家洲资江以北,因岸边有棵千年樟树王而名。每年春夏之际,资江水涨,流经樟树潭,即成大的漩涡,俗称为“洑”,船筏不敢近,近则吸入涡内,直到下游浮出水面。漩涡还发出如雷的涛声,声闻数里,晴天夜晚,则声传更远。人们根据涛声大小,清晰程度,能断定来日晴雨,准确无误。所以潭水成了义务“气象预报员”。2006年,修山电站建成以后,库区水淹没了樟树潭,潭涛声消失。
在樟树潭当地至今流传一个金牛沉潭的传说。传说远古时候当地有一对恶霸兄弟。他们终日强迫民夫挖沙捞金。年长日久,他们搜括的金子多了,就强迫金匠把金铸成一只金牛。金牛铸成了,匠工被活埋。铸成的金牛据说八大金刚都抬不动。后来,这地霸兄弟在朝廷当国舅的亲戚寿辰,他俩将这只金牛作为寿礼送往京城。于是,强迫民工修一条大路,铺上滚木,将金牛放在滚木上滚着走,装上了专造的船。
当地百姓恨之入骨,这只金牛是用大家的血汗铸成的,决不能让他们运走。于是暗地里形成对策。待船离岸开到樟树潭江心的时候,几个壮小伙一齐潜入水中,游到船底下,将船掀了个底朝天,金牛便沉入深潭,地霸兄弟及随从人员也全部葬于鱼腹。老百姓拍手称快。不过,那只金牛至今也没有人能捞起来,为回报勤劳的人们,日夜不停地从口中吐出一些金粒,随江水渗入泥沙,让人们终年能挖沙淘金糊口。资江为什么多产沙金,当地人说全得益于金牛沉潭吐金。
在樟树潭岸边,有棵锁在深闺的千年樟树王,远远望去,樟树王绿荫如盖,据县林业专家测算,樟树王树龄已有1400年,四个人才能合抱,围径5.3米,荫地面积1480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半篮球场那么大,是我省树冠最大的樟树之一。
樟树是一个古老的树种,是我国出色的绿化美化树种,樟树的生命力极强,终年常绿,岁寒独秀,尤以长寿著称。我国唐代文人敬括在《豫樟赋》中写道:“它盘根深入大地,树冠开张如网,郁集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与日月星辰交相辉映,巍巍耸立犹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修山樟树王的主干部分向上分成8根树杈,每根树杈就像一把巨型绿伞的伞骨,向四方延展,撑起了一片天空。它浓密的树冠,犹如一把巨伞,夏日里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冬天里可以挡住北来的寒风。它那油亮翠绿的树叶,给人以爽心悦目之感,它巍然而立,四季长青,更能衬托出江南乡村的旖旎风光。
这棵巨大的樟树,已成为修山脚下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观光旅游。
修山平湖 2006年,在修山镇上首,距县城15公里处,由广水桃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的修山水电站建成,是桃江第二座资江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设计装机5×13MW贯流式机组,年发电量2.76亿千瓦时,其枢纽工程由拦河坝、电站厂房、坝顶公路桥、船闸以及库区防护工程组成。项目建设总投资6.57亿元,2004年10月动工建设,2006年建成并网发电。该工程的开发建设,对充分开发利用资水水能资源,缓解辖区内及益阳市电力供应不足,改善通航条件,促进资江以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旅游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电站大坝斩断资水,连通县道桃江至武潭线,形成一个约1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湖面把桃花江核电站、舞凤山、许家洲蔬菜基地、樟树潭等风景名胜联为了一个整体,如果休闲配套设施健全,是个假日旅游的绝佳处。航行在平湖上,湖面清澈碧绿,波浪不惊,波光潋滟,绿柳含烟,渔歌互唱,令你心旷神怡。一到夜晚,大坝华灯齐放,月光、灯光、星光、渔火互映,宛若天空星光灿烂,令你目不暇接。如若在晴空万里登上修山顶,鸟瞰平湖,资水像一条玉带,大坝像一支利剑,田野一片裴绿金黄,好一派田园风光景象,引起你对大自然美好的阵阵感叹!
修山特产添锦
修山地质由前泥盆系变质岩及泥盆系砂质岩等坚硬岩体构成,地质稳固,富含地下水。地貌为典型的重丘区,盛产楠竹和水竹。境内西侧靠舞凤山一带约20平方公里内蕴藏一座湖南最大的陶粒页岩矿。因此,利用地下水生产的修山面条,利用楠竹和水竹生产的竹器和水竹凉席,利用陶粒页岩雕成的凤山砚已成为修山特产,是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的传统产品。
修山泉水 修山泉水产自修山山麓,泉水色清、质纯、味醇,属稀有矿泉水。喝了这种水,可以保健延寿,润肌增美。过去在资江架船放排筏的船工纤夫经过这里,总要饮上几口修山矿泉,便可止渴提神消除疲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实验测试中心对修山泉水进行了水质分析测试,人体所需的10多种元素(H、C、O、N、P、S、Ca、K、Na、Mg、Cl、Fe)都有,且无任何有害元素,是一种适宜人体饮用的稀有优质矿泉软水。
这种泉水从修山地岩中,泉水井中里涓涓不断流出,水源十分丰富,尤以修山猿猴山洞流出的最佳。因为泉水出自修山,人们称之为“羞水”。
“喝了修山水,人人变得美。小孩喝了肉白嫩,老人喝了变少年,姑娘喝了满脸泛起桃花色,大娘喝了额上不起荷包褶。”这是民谣,却是事实。纯洁的羞山泉,不但灌溉了修山万顷粮田,也浸渍了修山人的心田。修山人的肌色润泽,老而不枯不涩,是与他们饮用,乃至浇灌庄稼,全用修山泉水分不开的。
修山面条 已有200多年历史,早在清嘉庆年,修山面条就已成为朝廷贡品而倍受青睐。据《桃江县志》载:“(修山面)始于清代,取羞山泉水和制而成,由于水质纯美,面条柔软而耐煮,色、香、味俱佳。”修山脚下沿江有一条纤夫路,远近的人到修山来,都沿着纤夫路,到此品尝到修山面的美味,修山面之名由此流传到汉口、宜昌。清末民初,长沙、汉口等城市谓之“修面”,市民争相购买。
据制面师傅的经验,修山面独占鳌头,主要是修泉所致,同样的面粉和同一位师傅操作,换一处地方做出来就差劲得多。由于修山泉含矿物质丰富,加工成的面条具有低脂低糖等特点,长年食用具有健美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目前生产的修山面条有四种:即银丝王、精品羞女面、修山特一面、羞山面条。被誉为面中珍品的银丝王,采用天然纯手工制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礼赠佳品。修山特一面条采用机械制作,是修山面条系列中产量和销售量最大的一种。羞山面条采用机械制作,是一种大众化的家庭食品。
修山面条在80年代初湖南省粮食厅就授予了优质奖;近年来,随着对修山面条的不断开发,多次被湖南省食品检验部门评为“一级产品”;被蒙古、俄罗斯等国评为“国际精品”。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凤山石砚 凤山石砚是湖南省四大名砚之一,凤山石砚石料产自修山与三堂街接壤的舞凤山。山中陶粒青石页岩,石料优良,质地纯净,色泽晶莹,无砂无杂,抗风化,抗腐蚀,坚而不脆,细腻润滑,石上还有各种天然凤尾花纹,人称“凤山石”。用它制成墨砚,磨墨易浓,荡笔起锋,墨可久保不干,深受书法家青睐,有“凤舞天池墨生香”之誉。
清光绪元年(1822年),湘乡人朱南泽、朱玉泽兄弟在舞凤山开采石料,制作磨刀石和石砚。民国17年(1928年),江西人曾容丰在长沙开设湖南第一家笔墨铺——永益公司,包销舞凤山砚石。继由省参议胡许瀛兄弟开设卫丰公司,包销石砚直到解放。
1951年,石砚工人自动组织合作小组,1956年转为石砚合作社,产品畅销省内外,1958年下放为社办企业。1962年归县办,更名为“舞凤山砚石厂”,后在修山建修山凤山砚石厂。修山生产的有石砚、石板、印染石、碑石、桌面石、黑板石、磨石、石雕、石刻等10多种。1970年,凤山石砚年产达40余万方,产品销售国内10多个省市。1971年砚匠邓炳炎雕制的凤山花砚和雕花凤山石条屏,立意新颖,玲珑剔透。1980年12月,他应日本友人邀请,参观访问日本。日本友人赠送了机械车床,帮助改进生产技术。1981年12月,又应日本中华书店邀请,派代表赴日本交流砚石生产技术和签订了中日学生用砚3年的产销合同。之后,青石板材生产日新月异,产品畅销海内外。
如今,凤山石砚第八代传人钟建,地道修山人,毕业于成都新都美院,自幼随父学习书画,雕刻,从事凤山石砚雕刻20多年,认真吸取中国四大名砚之精华,西洋艺术之写实,东方艺术之意境,意欲振兴凤山石砚。他以桃花江地方文化为题材,设计雕刻了“屈原第二故乡”、“浮邱山传说”、“美人窝”等系列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大奖。他雕刻的凤山石砚已成为艺术收藏,礼品馈赠之珍品。
水竹凉席 修山镇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有楠竹面积5.8万亩,麻竹、水竹0.5万亩,其中黄泥坳竹山有修山竹海之称。
修山竹艺生产源远流长,产品行销省内外。民国22年《益阳县志稿》记载:修山竹器品种有凉席、箩筐、筛子、箢箕、篮子、盘子、滤箕、睡椅、坐椅、凉床、篾丝、纤缆、筷子、烛芯、笔筒、笔架、毛笔杆、对联、竹帘、像框、竹麻将牌、礼盒、竹笼、竹箱等20多种。如今,修山镇的竹业产品加工迅猛发展,境内有8000农户从事竹业产品加工,年产值上亿元,已呈现出“一村一品”的新格局。
在修山众多的竹产业加工中,尤以三官桥的水竹凉席著称。
早在元顺帝至正年间,修山三官桥的老百姓,就以水竹为原料,破篾织席,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水竹凉席被列为贡品。修山的水竹凉席篾丝纤细光亮,色泽青绿油润,十分美观,而且可以像叠布那样,把整体床席子横摺竖叠,席不变形,篾不损断。更为奇特的是,即使是“三伏”盛夏,人睡在席上,收汗快,体温随之下降,使人有清风徐来之感。经过几个夏天,席色由青绿转为桔红或棕红,晶莹透明。编织一床6尺长、4尺宽的水竹凉席,大约要用35公斤水竹。从砍竹、下料、破篾、拉丝、蒸煮到编织,锁边,先后要经过13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特别是篾丝经过了蒸煮处理,既柔软,又不易折断,而且不生粉虫。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永久会员只需88元(限时3天!3天后恢复原价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